焦点热议:近视防控线需要加强监测预警!这个年龄段高发,近视防控方法因人而异
来源:  周到客户端
时间:  2023-05-28 03:47:08
在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支持下,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携手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23“慧眼看未来”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交流活动上,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等文件为依据,向来自全市80余所中小学负责老师老师介绍儿童青少年“防近”现状、专家分享普及“防近”有效举措、学校交流“防近”初步成效。 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卢晓明呼吁,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开展体育锻炼、坚持家庭学校联动、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近视防控体系。

14岁前是儿童屈光状态发育的关键期

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今年,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卫生教育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普教一科、上海市娄山中学等教育部门分别从市级、区级、校级等不同角度分享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的工作状况和防控经验,积极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教、医、家、社”联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用眼习惯。

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何鲜桂博士强调,

要由点及面推进综合干预、深化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推动近视防治科研应用和交流合作六大方面的工作,推进“医、教、体”融合开展综合干预,促进学生近视率下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姚佩君主任表示,目前医院内第一次发现近视年龄段集中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二年级。14岁前是儿童屈光状态发育的关键期,直到18岁才趋于稳定。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反比,是确实有效的保护行为,因此,需要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加大儿童在太阳下户外活动时间。

姚佩君特别指出,

孩子近视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家用眼特别要注意房间光源,书桌左上角放一台护眼灯,同时应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坐姿和握笔姿势。此外,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到窗边进行远眺,看看远方的建筑让眼睛进行充分放松和调节也很重要。很多人觉得让孩子眼睛休息多看绿色是关键,事实上用眼20分钟远眺5分钟,看远处让眼睛调焦更为重要。

防控近视手段因人而异,更需专业评估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蓝卫忠教授表示,基于此前爱尔眼科启动的“全球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利用云夹,对全国27个省310万名儿童青少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解读,国内学生在60厘米内用眼至少连续半小时,即使是在周末,平均一天近距离用眼总时长也超过4小时。中国学生在家高危近距离作业(<30厘米)时间较长,用眼负荷重。在光照方面,在校上课期间,低年级学生的采光环境较好,达到了1687lux,但中国学生晚上在家做作业时的采光环境很差(入眼光照58lux)。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都对家庭和学校做好儿童青少年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此呼吁家校协作改善儿童青少年用眼环境与生活习惯,共同守护孩子的眼健康。

蓝卫忠教授强调,

现在有OK镜、软镜、近视防控眼镜都各种防控近视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比如OK镜,对孩子年龄、近视度数、随访时间等都有严格要求,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佩戴。因此,家长一定要带领孩子前往正规医疗中心进行评估与治疗。此外,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眼睛相关的症状,就应立即重视起来,及时治疗与随访,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未来,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将参与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为近视防控提供医疗、科研等技术支持,辅助学校加强近视干预措施,配合与政府、社会、学校,形成“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医院”紧密协同的五方合力战线,建立记录、分析、建议、复查、跟踪“五维一体”的学生眼健康档案,为中小学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中小学近视防控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标签:

猜你喜欢